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15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文章内容

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15篇

发表时间:2023-12-18 14:45:05 来源:网友投稿

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15篇

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1

  右玉与安吉同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分别是朔州、湖州的下辖县,又同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和肯定的县,两县、两市的发展有其相似性,发展的阶段又出现明显的差别,究竟背后的规律是什么呢?

  湖州市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美丽乡村建设发源地,是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当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正式实施后,湖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结出丰硕的成果。此外,还有一点让感触很深,就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精细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化、比较优势发挥的最大化、服务群众的细微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眼界决定高度,创新决定广度,思路决定出路,勇气决定举措,担当决定成效。只有“跳出右玉看右玉,走出朔州看朔州,对照安吉看右玉,对比湖州看朔州”,才能准确客观的发现我们的不足和短板。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市委六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在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区和践行“两山”理论的示范区”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湖州人把政策用足用活了。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这里所说资源指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首先政策资源。五四村、鲁家村、向阳村等已经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最大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参观的乡村,村级都设有统一战线工作组,统筹调动乡贤、名人等力量助力乡村治理,这个做法真的不错,值得借鉴。第三文化资源。一是湖州的所有村都有文化礼堂,都有讲习所,都有文化长廊,都有农风家训,都有村史馆,都有农家书屋,都有老年公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深入人心,文化育人、文化兴村、耕读传家的氛围很浓。二是村级党组织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眼光和远见着实让我们佩服,可以说照此下去,下一轮的发展引领者仍然是湖州。三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也要做到极致。这次学习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湖州的博物馆很多,湖笔博物馆、桑基鱼塘博物馆、荻港村名人博物馆等等。国级传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都做到了极致。我们的传统古村落、非遗等资源相当一部分在沉睡,未能发挥文化资源在促进经济、教化乡邻、抚育文明风尚中应有的作用。

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2

  右玉与安吉同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分别是朔州、湖州的下辖县,又同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和肯定的县,两县、两市的发展有其相似性,发展的阶段又出现明显的差别,究竟背后的规律是什么呢?

  湖州市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美丽乡村建设发源地,是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当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正式实施后,湖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结出丰硕的成果。此外,还有一点让感触很深,就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精细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化、比较优势发挥的最大化、服务群众的细微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眼界决定高度,创新决定广度,思路决定出路,勇气决定举措,担当决定成效。只有“跳出右玉看右玉,走出朔州看朔州,对照安吉看右玉,对比湖州看朔州”,才能准确客观的发现我们的不足和短板。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市委六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在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区和践行“两山”理论的示范区”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湖州人把政策用足用活了。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这里所说资源指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首先政策资源。五四村、鲁家村、向阳村等已经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最大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参观的乡村,村级都设有统一战线工作组,统筹调动乡贤、名人等力量助力乡村治理,这个做法真的不错,值得借鉴。第三文化资源。一是湖州的所有村都有文化礼堂,都有讲习所,都有文化长廊,都有农风家训,都有村史馆,都有农家书屋,都有老年公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深入人心,文化育人、文化兴村、耕读传家的氛围很浓。二是村级党组织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眼光和远见着实让我们佩服,可以说照此下去,下一轮的发展引领者仍然是湖州。三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也要做到极致。这次学习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湖州的博物馆很多,湖笔博物馆、桑基鱼塘博物馆、荻港村名人博物馆等等。国级传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都做到了极致。我们的传统古村落、非遗等资源相当一部分在沉睡,未能发挥文化资源在促进经济、教化乡邻、抚育文明风尚中应有的作用。

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3

  乡村振兴战略是发展范式的转换。即由过去单一重视农业现代化范式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范式转换,由注重生产效率的一元发展范式向更加注重乡村居民的福利、生活和生态的多元发展范式转换,由过去城市偏向的范式向农村优先、城乡融合发展的范式转换,由农村单一发展向农村综合发展转换。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多层次、多主体、多方面协同发展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从全球化层次、城市层次、农村和农业部门层次、乡村层次、农户层次等相关层次,从政府、农业企业、农户、非政府组织、城镇居民等多元主体,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资源、自然景观等多方面内容协同发展。乡村振兴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乡村振兴必须既有农村内部资源也有外部资源的双重资源集合,关键路径是城乡融合。城乡融合不是原有意义上的城乡统筹的资源分配过程,不是乡对城的被动式的接受,更不是强势的城市对弱势的乡村新一轮的剥夺。城乡融合是城乡资源平等的交换,是城乡产业融合性的一体化发展,是城乡空间差异化条件下的互利性共赢。城乡融合要有更多元的目标,不是以城市元素替代乡村风格,也不是以城市文明代替农村文明,是二者的融合、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遵循。乡村振兴战略蕴含着党对当前我国“三农”形势的重大判断和对“三农”工作方略的重大创新,是今后“三农”工作的总揽和“牛鼻子”,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强化乡村社会和环境治理。一是强化乡村社会治理。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一核多元”村级治理架构,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组织健全、自治有效、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村民自治制度,深化乡村法治,创新乡村德治,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二是强化乡村环境治理。通过大力推行农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等路径,让乡村成为城乡群众向往的美丽乡村。

  其次要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振兴乡村关键是缺乏懂经营、能干又会干的人才,新型农民才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因此,要着力打造好几支队伍:一是打造好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队伍。坚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支新时代的有特色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研队伍,充分发挥基层科技农业服务队伍作为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传播者和农业生产一线指导者的作用。二是打造好乡村基层管理队伍。创新乡村工作队伍管理机制,让更多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担任乡村领导职务,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通过多种方式鼓励优秀人才担任村支“两委”干部。三是打造好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培育农业创业创新的优秀骨干人才,坚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青年农场主、返乡创业人员作为打造“三农”工作队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政策和扶持政策,想方设法留住年轻人,吸引年轻人务农。

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4

  1、要抓好规划编制这个先导。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长远规划,稳步推进。要对照国家要求,结合实际,高标准编制永和乡村振兴具体行动规划,同时按照全县乡镇功能布局科学规划,形成我乡本土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做,一届接着一届干,确保干出成效。

  2、要抓好人文环境这个基础。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而优美宜居的农村环境是吸引人的关键。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以“厕所革命”为契机,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美化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永和,以旅游景点的标准建设永和,在全乡开展村庄景观美化、亮化活动,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站点建设,因地制宜兴建特色餐饮、特色民宿、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打造生态宜居、生活便利的新农村。

  3、要抓好产业发展这个核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要坚定不移做强农业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以打造“小水果”之乡为契机,大力发展永和生态休闲旅游农业。重点以冬枣、沃柑、猕猴桃、香瓜、西瓜、小水梨、湘莲、油茶等为主打产品,推动我乡传统农业向现代代农业发展。利用自然资源,以松柏、龙凤为中心,推动永和康养、休闲旅游业发展。以三和瓷业为龙头,利用现在工业资源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重点引进、扶持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按照“工旅结合”“农旅结合”“养旅结合”等思路,把永和的养生养老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休闲观光、健体康养等特色产业。

  4、要抓好组织建设这个保障。没有党的领导,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要建强基层干部队伍,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行动,吸引大学生、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党员干部到村任职。栽好梧桐树,方可凤凰来。必须研究和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政策,创新用人机制,把农村能人、贤人请回去、引进来、留下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保障。要解决好基层干部问题,就要保障好村干部工资、医保、社保等经济待遇,着力提高政治待遇,激发他们立足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真正把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5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拓宽视野、转变思维,更好地抓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通过参观多个美丽乡村建设点、园林基地、采摘基地以及党群服务中心,听取了相关负责人对该村党建引领、美丽乡村、文明创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工作的详细介绍。对“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夯实基层党建,巩固振兴基础

  整合优势资源,让党支部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者和命运共同体。选派街道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党建指导员,常驻基层支部指导各项工作开展。发挥党小组长基石作用,选优配强中坚力量,构建更为稳固的组织框架和后备梯队,培养一批懂基层、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

  二、着力把脉定向,带头振兴示范

  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党员干部“早九晚九”的工作模式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行为准则,每个干部在埋首案头、山间挖土、走访宣讲之间自然交替,让党员干部带头成为“乡村振兴”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成为服务群众最有力的回应。

  三、做好融合文章,激发振兴活力

  做好“城乡融合、以城带乡”文章,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充分挖掘“山水、村落、生态”等旅游资源,开发自耕园艺、家庭自助厨房、互联网销售平台等农业延伸特色服务,探索城乡共享菜园建设模式,提升本地农副产品附加值。结合实际,建立党员群众讲习所,讲习内容涵盖党课、农业技术等各方面专题,大力培育有担当、勤作为、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成立新乡贤委员会,推选堪担表率、经验丰富的村民担任乡贤,积极参与村民矛盾调解,构建村风淳朴、村民自治的和谐乡村文化。按照就地取材、就地造景、节约资源、不大拆不建的要求,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及房屋资源,引导并规范村民发展农家乐、茶馆、小超市等家庭经营,打造绿水青山的生态样本。

  四、突出党建引领,找准乡村振兴着入点

  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建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加快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始终将加强党建工作摆在首位,以农村党组织为龙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依托,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建强组织作保障,抓好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提升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

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6

 

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7

  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远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山区县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8

  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乡村振兴服务助理要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正值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平台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增产增收,让农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而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所以必须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从而通过产业振兴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才能更加完善基础设施设备的配备,以及更多地投入生态环境治理。从而建设一个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五个目标,都要进一步明确任务,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及政策落实,把每一项工作做实,这个战略才能够落地生根,给农民带来利益、福祉,能让农村的面貌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

  乡村振兴,勿好高骛远,需脚踏实地。我国农业人口之多,耕地面积之广都印证着乡村在我国的重要程度。乡村在我们工作的第一线,振兴乡村要求我们脚踏实地、扎根基层,要求我们充满斗志、不畏艰苦,要求我们担当作为、开拓进取。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党的暖风,让“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9

  走生态宜居之道,跑上“绿色发展”高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要把乡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实施垃圾、污水、河湖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是绿色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经济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

  基层干部要抓住绿色生态这个关键,在科学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中,构建绿色发展格局,着力打造符合本地特点的生态旅游产业,从而实现和增加乡村旅游经济收入。同时要继续用好国家在土地和信贷方面给予扶持政策,继续在招商引资中探索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参股经营方式,激活更多内生动力,以“原山原水原乡人”来盘活“原生态”,高质效推进农村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走产业兴旺之道,跑上“质量兴农”高速。农村产业发展是城乡融合创新发展,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发展“互联网+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两年来,农村农副产品数量已经达到极大规模,市场销售也实现了多线多点。当前,产品质量已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也是赢得消费者的关键因素。农村群众要实现持续致富,做好质量文章是关键。

  基层干部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农副产品质量提升上来,指导群众把好田间地头生产环节的质量管理,高质量方能赢得市场认可,从而使产业长久兴旺。“十四五”规划强调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层干部在推进产业兴旺中,务必将粮食生产融入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建设智慧农业。

  走治理有效之道,跑上“乡村善治”高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十四五”规划要求深化农村改革,从土地要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土地征收、“三权”分置等方面,以改革治理的实效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基层干部务必将农村社会治理和经济治理有效融合,更好地实现乡村高水平的有效善治。目前,乡村治理水平已经得到较大提升,但还需要完善乡村经济社会治理一系列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工作制度。同时,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施行治理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只有把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效能,才能为全面小康的农村社会提供高水平法治保障,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走乡风文明之道,跑上“文化兴盛”高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十四五”规划中强调了“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基层干部要抓好两者的有效融合,要充分认识中华文化根植于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要认识乡村是中华文化最广阔的地域载体。乡村文化振兴,乡风文明是重点。

  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要一边挖掘一边普及宣传。同时要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乡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新气象,并由此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是经济上的富裕,也是文化上的充实。只有物质和文化都得到振兴,农村乡风文明、文化兴盛才能更好体现。

  走生活富裕之道,跑上“安居乐业”高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目标。当前,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广大农村群众来到了“十四五”新征程的起点,将开启乡村富裕的新生活,新的奋斗将是乡村振兴的奋斗。

  基层干部要适时把握宣传和教育时机,教育广大农村群众善享富裕的同时要心存感念,要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看得清光明的发展前景,自觉维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主动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宏伟事业中,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应有的力量。

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10

  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乡村振兴服务助理要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正值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平台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增产增收,让农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而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所以必须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从而通过产业振兴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才能更加完善基础设施设备的配备,以及更多地投入生态环境治理。从而建设一个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五个目标,都要进一步明确任务,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及政策落实,把每一项工作做实,这个战略才能够落地生根,给农民带来利益、福祉,能让农村的面貌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

  乡村振兴,勿好高骛远,需脚踏实地。我国农业人口之多,耕地面积之广都印证着乡村在我国的重要程度。乡村在我们工作的第一线,振兴乡村要求我们脚踏实地、扎根基层,要求我们充满斗志、不畏艰苦,要求我们担当作为、开拓进取。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党的暖风,让“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11

  乡村振兴战略是发展范式的转换。即由过去单一重视农业现代化范式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范式转换,由注重生产效率的一元发展范式向更加注重乡村居民的福利、生活和生态的多元发展范式转换,由过去城市偏向的范式向农村优先、城乡融合发展的范式转换,由农村单一发展向农村综合发展转换。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多层次、多主体、多方面协同发展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从全球化层次、城市层次、农村和农业部门层次、乡村层次、农户层次等相关层次,从政府、农业企业、农户、非政府组织、城镇居民等多元主体,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资源、自然景观等多方面内容协同发展。乡村振兴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乡村振兴必须既有农村内部资源也有外部资源的双重资源集合,关键路径是城乡融合。城乡融合不是原有意义上的城乡统筹的资源分配过程,不是乡对城的被动式的接受,更不是强势的城市对弱势的乡村新一轮的剥夺。城乡融合是城乡资源平等的交换,是城乡产业融合性的一体化发展,是城乡空间差异化条件下的互利性共赢。城乡融合要有更多元的目标,不是以城市元素替代乡村风格,也不是以城市文明代替农村文明,是二者的融合、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遵循。乡村振兴战略蕴含着党对当前我国“三农”形势的重大判断和对“三农”工作方略的重大创新,是今后“三农”工作的总揽和“牛鼻子”,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强化乡村社会和环境治理。一是强化乡村社会治理。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一核多元”村级治理架构,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组织健全、自治有效、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村民自治制度,深化乡村法治,创新乡村德治,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二是强化乡村环境治理。通过大力推行农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等路径,让乡村成为城乡群众向往的美丽乡村。

  其次要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振兴乡村关键是缺乏懂经营、能干又会干的人才,新型农民才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因此,要着力打造好几支队伍:一是打造好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队伍。坚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支新时代的有特色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研队伍,充分发挥基层科技农业服务队伍作为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传播者和农业生产一线指导者的作用。二是打造好乡村基层管理队伍。创新乡村工作队伍管理机制,让更多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担任乡村领导职务,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通过多种方式鼓励优秀人才担任村支“两委”干部。三是打造好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培育农业创业创新的优秀骨干人才,坚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青年农场主、返乡创业人员作为打造“三农”工作队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政策和扶持政策,想方设法留住年轻人,吸引年轻人务农。

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12

  通过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使自己对乡村振兴战略有更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十九大报告首度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这一战略为当前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决策部署。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此次培训课程内容充实丰富,既有《新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创新及应用》等理论学习,也有美丽乡村及特色小镇进行现场实地教学,围绕本次培训学习体会,结合目前我县农村实际情况来看,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责任重大,刻不容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生大量生产、生活垃圾。工业、养殖业不断扩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又缺乏环保意识,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要留住绿水青山,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减少农村工业污染,鼓励循环经济,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加大环境污染惩处力度;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活污染源治理;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产业,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减少农药污染。农村环境治理重在建设,难在坚持,只有通过逐步完善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坚持守住了绿水青山,才是保住了金山银山。

  二是充分运用大数据,把农业产业与互联网融合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目前人们衣食住行已离不开互联网,依赖于互联网。一个品牌的成功,在品质保证的前提下,营销策划是打响品牌的关键,在大数据时代下,想网民所想,思网民所思,站在一个普通网民的角度来做宣传策划,戳中要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触。近年来,我县农产业搭上大数据后,发展迅速,宣传力度逐年提升,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可以查询到农产品的身份证,让消费者随时查询产品的生长过程,吃得更放心。围绕大数据引领和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实现了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实际运用,全面提升了我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实现了农产品出口,远销俄罗斯、马来西亚、香港等。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意义就是群众文化素养提高和生活水平提升。乡村发展必然要有兴旺的产业支撑,要因地制宜、要具有特色。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发展才能长久,经济才能带动发展。还要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使乡村更加互助发展。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最基础,让村民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要弘扬和传承优良的传统道德观,要把村规民约、村民自治整合起来形成治理有序的规范体系。要充分科学合理利用本土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改变生活陋习,邻里和睦,乡风文明,使农村成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文明和谐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只有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生活水平,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所在。

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13

  走生态宜居之道,跑上“绿色发展”高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要把乡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实施垃圾、污水、河湖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是绿色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经济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

  基层干部要抓住绿色生态这个关键,在科学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中,构建绿色发展格局,着力打造符合本地特点的生态旅游产业,从而实现和增加乡村旅游经济收入。同时要继续用好国家在土地和信贷方面给予扶持政策,继续在招商引资中探索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参股经营方式,激活更多内生动力,以“原山原水原乡人”来盘活“原生态”,高质效推进农村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走产业兴旺之道,跑上“质量兴农”高速。农村产业发展是城乡融合创新发展,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发展“互联网+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两年来,农村农副产品数量已经达到极大规模,市场销售也实现了多线多点。当前,产品质量已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也是赢得消费者的关键因素。农村群众要实现持续致富,做好质量文章是关键。

  基层干部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农副产品质量提升上来,指导群众把好田间地头生产环节的质量管理,高质量方能赢得市场认可,从而使产业长久兴旺。“十四五”规划强调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层干部在推进产业兴旺中,务必将粮食生产融入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建设智慧农业。

  走治理有效之道,跑上“乡村善治”高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十四五”规划要求深化农村改革,从土地要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土地征收、“三权”分置等方面,以改革治理的实效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基层干部务必将农村社会治理和经济治理有效融合,更好地实现乡村高水平的有效善治。目前,乡村治理水平已经得到较大提升,但还需要完善乡村经济社会治理一系列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工作制度。同时,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施行治理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只有把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效能,才能为全面小康的农村社会提供高水平法治保障,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走乡风文明之道,跑上“文化兴盛”高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十四五”规划中强调了“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基层干部要抓好两者的有效融合,要充分认识中华文化根植于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要认识乡村是中华文化最广阔的地域载体。乡村文化振兴,乡风文明是重点。

  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要一边挖掘一边普及宣传。同时要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乡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新气象,并由此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是经济上的富裕,也是文化上的充实。只有物质和文化都得到振兴,农村乡风文明、文化兴盛才能更好体现。

  走生活富裕之道,跑上“安居乐业”高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目标。当前,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广大农村群众来到了“十四五”新征程的起点,将开启乡村富裕的新生活,新的奋斗将是乡村振兴的奋斗。

  基层干部要适时把握宣传和教育时机,教育广大农村群众善享富裕的同时要心存感念,要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看得清光明的发展前景,自觉维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主动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宏伟事业中,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应有的力量。

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为主题对“三农”工作进行了部署。这是我们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全新战略部署,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新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意义十分重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再加上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没有解决,不少农村存在“空壳”、“空心”、“空巢”和活力衰退现象,等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是城乡发展思路的战略性转变,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站在全局高度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突出。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农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里去,农民总体上应当就地城镇化。我们的目标应是,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必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把更多的公共资源配置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一起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城市乡村共生共荣,这才是切合实际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三产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在战略实施上,要坚持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以产业融合为纽带,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途径,精心谋划,稳步推进。在加大政策倾斜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激活乡村的资金资产资源,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要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加快建立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把各类人才引向农村,培养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培育现代新型农民。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下力气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个涉农工作者,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就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部署,把各项政策学懂弄透,在做实上下功夫,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实,为我省乡村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为主题对“三农”工作进行了部署。这是我们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全新战略部署,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新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意义十分重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再加上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没有解决,不少农村存在“空壳”、“空心”、“空巢”和活力衰退现象,等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是城乡发展思路的战略性转变,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站在全局高度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突出。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农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里去,农民总体上应当就地城镇化。我们的目标应是,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必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把更多的公共资源配置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一起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城市乡村共生共荣,这才是切合实际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三产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在战略实施上,要坚持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以产业融合为纽带,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途径,精心谋划,稳步推进。在加大政策倾斜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激活乡村的资金资产资源,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要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加快建立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把各类人才引向农村,培养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培育现代新型农民。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下力气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个涉农工作者,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就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部署,把各项政策学懂弄透,在做实上下功夫,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实,为我省乡村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振兴 乡村 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范文 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怎么写 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总结 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800字 基层乡村振兴个人心得体会 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心得 2021乡村振兴干部感受 党员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基层干部振兴乡村议论文800字 乡村振兴干部下基层

猜你喜欢